于谦:大明第一忠臣,于危难中挽救国家,最后却被冤斩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15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他在平定汉王之乱中脱颖而出,在王振祸乱朝廷时敢于进言,后又在土木堡之变中救明王朝于危难之际,被世人认为是当代忠贞人士之楷模。

但在夺门之变后,仅因徐有贞的一句“不杀此人,此举无名”而被皇帝认定为罪臣,除以斩首。行刑之日,百姓夹道痛哭,最后死在了他曾经誓死保卫的城门前。

他,便是于谦。

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

公元1398年,这一年对于大明朝而言并不是美好,这个国家的创始人朱元璋同志去世了,举国哀痛。但在同年,在钱塘县的一个小村庄里,这个帝国未来的救世主出生了,这便是于谦。

于谦

在明代,孩童所要走的道路自然便是读书考科举,我们的于谦先生也不例外。不仅父母为于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,同时我们的于谦先生在小时候便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才华。不仅如此,于谦学习也十分用功,每天在自己的书斋里,除了对付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外,于谦对于其他书也非常有兴趣。

展开剩余88%

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进京赶考,与旁人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是,于谦显得异常平静。他明白自己的未来不可能只局限于此,他的未来足够宽广。

事实也确实如此,于谦的一生足够伟大,足够波澜壮阔。

其实当我们细看于谦的人生时,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与三件大事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汉王叛乱:

于谦的第一件大事,便是汉王朱高煦叛乱。

在永乐年间,太子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,在斗争的白热化阶段,但凡还是个人,都拉出去干架去了。但无奈的是,朱高煦还是差点事,被杨士奇老先生一剑封喉,乖乖地去了封地乐安。但从朱高煦离开的那时起,一颗造反的种子便埋在了朱高煦的心里。

洪熙元年(1425年),在乐安一直苦苦等待造反机会的朱高煦在得知朱高炽的死讯后,显得异常激动。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,只要他能在太子回京的路上杀掉他,那皇位就是自己的了。

可千算万算,朱高煦万万没想到,在自己还在山谷里喝西北风的时候,朱瞻基已经宣布继位了。朱高煦傻了,他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是怎么一回事。一气之下,一不做二不休,宣布起兵造反,攻打北京。

在靖难之役中,朱高煦的表现着实是出色,要不然也不可能被朱棣所器重;但在这次叛乱中,朱高煦的表现,完全像一个小丑一般。前一秒,还在鼓吹士兵与朝廷抗争到底;下一秒,朱瞻基带领人打到乐安后,便又急忙赶出去投降,说道“臣罪该万死,唯陛下命”。

朱瞻基

一场造反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结束了,朱高煦,你失败了。

投降之后,按照惯例,必定是会有一场训诫,简言之,就是骂骂人,教导一下,杀鸡儆猴以儆效尤。但这种事,肯定不会是老板朱瞻基肯定不会亲自去做。

于是他派了一个员工为自己代劳。当然,这个言官便是我们的于谦先生,于谦先生凭借他丰富的知识和洪亮的声音将朱高煦骂了个狗血淋头,将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老王爷骂地在地上颤抖。也正是这一骂,使得老板朱瞻基注意到了眼前的这个人。他给了一个巡按的官,历练他一下,后加以重用。

于谦也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,表现得异常优秀。宣德五年(1430年),年仅三十二岁的于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。正三品,副部级,三十二岁,于谦的未来不可限量。

土木堡之变:

于谦人生中的第二件大事,便是土木堡之变了。

年仅三十二岁的于谦除了得到老板朱瞻基的赏识外,当时以“三杨”为代表的内阁大臣也对其十分看好,为了进一步磨练他,他们一致决定将其下放到地方,巡查各省。

但于谦这一走,便是十几年。在此期间,明宣宗朱瞻基去世,年幼的朱祁镇登上皇位。正统年间,由于“三杨”中的杨荣已经去世,杨士奇与杨溥也已经年老多病,他们对于朝堂的把控已不如从前。此时,一个叫王振的宦官,开始一步步地掌控朝堂。

王振

在王振真正掌权期间,朝堂上下一片污浊,地方官员进京报告地方情况,先见的永远都是王振,并还会备上丰厚的钱财。但有一次,一位地方官员进京,非但什么都没有给王振带,反倒是将其骂了一顿。

气的王振找了个机会把他关进了监狱。但王振万万没有想到,这个人他惹不起,不论亲王还是内阁首辅都来找王振求情。

这个人就是于谦。

在随后的土木堡战役中,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之言,将明朝三十余万大军,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部葬身于土木堡之中,少有人幸免,就连其本人,也被瓦刺所掳去,做了俘虏。经此一役,大明王朝自开国五帝以来所积累的全部基业毁于一旦,明王朝精英全部葬身于此,明朝也自此由盛转衰。

在打败明王朝三十万大军后,瓦刺自然不会满足于此,他们想要北京,想要曾经丢失的一切,想要找回曾经属于蒙古的荣耀。在此危难之际,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来挽救这一切。

正统十四年(1450年),暂领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被推举上前主持政局。这一次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朱高煦,不再是王振,他所要面对的是来势汹汹的瓦剌和岌岌可危的北京城。

稍有不慎,万劫不复。

他所做的第一件事,便是另立新君,朱祁钰被迫上位。此举,断绝了瓦刺想要利用朱祁镇骗取钱财的想法。而后于谦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,此时此刻,是战,还是退。

这样的局面不断地折磨着他,看着身陷囹圄的皇帝与百姓,那一刻,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于谦的身上。

但从幼年到如今的所有磨难都未曾将于谦压倒,相反使得他变得异常坚毅,在面对这样一盘死棋的时候,他挺了过来,他没有选择退缩,他选择站在所有人的身前,他选择挽救明王朝于危难。

他决定了,战。

北京保卫战

“建议南迁者,该杀”于谦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着,振奋人心。与此同时,吏部尚书王直也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,皇帝朱祁钰也封于谦为兵部尚书,掌管北京城防,应战瓦刺。

得益于年少时的博览群书,于谦在城门前有条不紊地做着全部部署,同时他也下达命令,让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兵卒北上支援。在所有的兵力集结后,分兵守卫北京外城九门,并下令,也先领兵来攻时,全部在门外应敌,敌不退,门不开。但于谦所守卫的是德胜门,是瓦剌就有可能全力攻打的地方,但这一刻,于谦无所畏惧。

这一次,上天光照大明,在于谦等人的殊死拼搏下,瓦刺战败,在北京城门下失败,尽管也先看着这座宏伟的城池心有不甘,但无奈,他们只好撤退。

也先

北京保卫战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维护了明王朝的统治,这场战争的胜利,使得北方的百姓免受蒙古的摧残,避免了中国历史被改写。

此役过后,于谦被认为是第一功臣,这是他应得的,十几天来的所有担子全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。当瓦剌来势汹汹时,整个北京城乱成一团,所有人都万分惶恐,只有于谦自己,站了出来,顶住了压力,取得了战争的胜利。

朱祁钰为了表彰他的功劳,赐予了他一件蟒袍,一把宝剑。对于这两件物品,于谦从不示人,一直藏于家中一个箱子中。以至于,在后来他被人抄家时,看到这个箱子时都以为是宝物,但当他们打开看到后,所有人都沉默了,都默默地退了出去。

夺门之变:

于谦人生中的第三件大事,便是这夺门之变了。

正是此次变故,使得于谦就此身死。在夺门之变中,徐有贞,石亨,曹吉祥三人占据了重要角色。谁也不会想到,石亨,这个曾经和于谦一起并肩作战的正统第一武将,却在这一次为了自己的利益,选择与于谦为敌。

在北京保卫战后,朱祁镇被送了回来。皇位,那至高无上的权力,足以让所有人为之疯狂,朱祁钰也不例外。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,他将自己的哥哥送到了南苑,日夜派人监视。

因此,当徐有贞等三人找到朱祁镇,表示他们要扶持其重登皇位,赶走朱祁钰时,朱祁镇答应了,他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。

但其实在那个时候,朱祁钰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,并且朱祁钰的儿子也过早地夭折。因此皇位最后还是会回到朱祁镇的手中,但那个时候的朱祁镇已经被徐有贞等人绕进了一个逻辑陷阱里,使得朱祁镇误以为自己再难重登皇位。

夺门之变

景泰八年(1457年),在徐有贞的谋划下,石亨利用朱祁钰让自己前去代为祭祀的命令,率领一千士兵,直奔长安门。进入内城后,众人直奔南苑,撞开大门,迎接出在这里面关了七年的朱祁镇。那一刻,朱祁镇看着疯狂的众人,他知道属于他的机会来了,他带领他们直奔东华门,直接进入宫城。

那一刻,朱祁镇又重新坐回了阔别已久的皇位,再吃了七年的牢饭后,他又重新掌握了无可睥睨的权力。

夺门之变成功了,那个曾经建议南迁的徐有贞,那个曾经征战北京城外的石亨,那个不起眼的曹吉祥,三人享受着胜利的荣耀。那个曾经因为于谦的一句“建议南迁者,杀”而被万人耻笑的徐有贞,在上台后开始了疯狂的报复,他将于谦送进监狱中,企图洗刷掉自己身上的耻辱,但朱祁镇还是清楚的,自己能坐上这个皇位,归根结底还是于谦的功劳,他不想背负一个杀戮忠臣的恶名。

但当徐有贞找到朱祁镇,说道“不杀于谦,此举无名。”听到这句话后,朱祁镇疯狂了,为了自己的皇位,为了是夺门之变师出有名,于谦,你不得不死。

他选择杀掉于谦,理由是迎立外藩,罪名定的是“意欲”。可悲而又可笑,明史记载“天下冤之。”

于谦为官数十载,却一生清廉,家中没有多余的金钱财宝,他所唯一珍贵的便是当年朱祁钰送给他的蟒袍与宝剑。

无论生活多么贫寒,他也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;无论前方多么艰难,他也未曾有过退缩反而毅然决然地担起那救国的担子;无论审判多么荒谬,他也未曾辩解一句,因为他知道,公道自在人心。功过是非,留给后人评说。

北京城内的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于谦的功劳,是他在大厦将倾之际,力缆狂澜,挽救了万千百姓。

于谦,你的伟大,你的光辉,足以与日月争辉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